[BACK]

星際大戰-夢想的帝國

作者:烈清 Lyiching



看了經典三部曲DVD後,其幕後花絮(BONUS MATERIAL)中的重要內容編成一篇關於星戰的介紹,若內容有誤還請糾正,謝謝。



星際大戰(STAR WARS)-一部充滿科幻傳奇及英雄冒險的電影,不但開創人們對電影的新視野,也讓人們對於未來科技的可能性有了新的見解,而這部科幻史詩也帶動現代電影科技嶄新的製作方式。事實上,最早的星際大戰是在1977年開始的,由喬治盧卡斯(George Lucas)執導(當時還沒有分幾部曲),而銀河系的傳奇故事也由此開始。

星際大戰的起源

星際大戰的故事劇情都是源於盧卡斯,從南加州大學電影系畢業的他,和法蘭西斯柯波拉(Francis Ford Coppola)1969年成立一間獨立的電影公司-美國西洋鏡(American Zoetrope)而第一部電影則是以盧卡斯學生時期的作品為基礎,即是THX-1138(台譯-五百年後),但意外發生,在華納的行政人員看過後.竟要求其償還當初30萬美幣的定金,被拘束住的盧卡斯只好自行成立公司,為-盧卡斯影業有限公司(Lucasfilm Limited),開張的第一部電影-American Graffti
(台譯-美國風情畫) (據說這部可是連修電影系不可不看的電影.可見其重要)
而在這之後,盧卡斯已開始構思星戰得故事情結及其架構,1974年寫劇本,故事架構並不馬虎,參考了許多神話和宗教,如亞瑟王King Arthur、戰狼Beowulf
……等,在科幻中也少不了古老的傳說,花了一年完成故事內容,腳本約二百多頁,由於當時能力和資金使盧卡斯決定先將故事的前三分之一拍成電影,相對的,如果這部電影成功的話,就有續集的機會,盧卡斯也相信能把整個故事拍完。



電影公司合約的批准

不過,要拍攝星際大戰的成本並不便宜,為了尋求製片公司.盧也向聯美(United Artists).環球(Universal)影業公司提出其企劃案,但都遭否決。所幸,盧卡斯把星戰的描述給福斯公司賴德二世(Alan Ladd,Jr)後.賴德也知道執導美國風情畫的他是極為贊賞和肯定,[I think this guy's talented. I think we're gonna invest in him]。賴德認同盧卡斯的一句話,這是正確的決定,1973盧卡斯的美國風情畫在全球共賺進一億多美金。隨後,要讓福斯公司批下電影的預算,盧卡斯請了一位概念藝術家-雷夫麥奎瑞(RalphMcQuarrie)為這部未成形的電影有了插圖及概念圖,將未能在腳本中呈現出來的壯觀畫面表達出來。(其實也方便電影的製作)
雷夫麥奎瑞的畫打動了福斯董事們的心,立即批下了八百萬美金的預算。同時,星際大戰的合約也已簽好,電影開拍才正要開始。


光魔工業( ILM,Industrial Light Magic )/視效公司的成立

由於當時美國人較喜愛寫實電影,製片廠的特效部門也解散,而且當時並無視效公司,也沒有很盛行特效,正好盧卡斯的星際大戰極為需要,於是在1975年的夏天,盧卡斯成立了ILM視效公司,不過ILM並不完全,只有精於模型及攝影的人才,一切都還在起步而已,而星戰中所需的星球、戰艦、戰機也逐漸成形。
尋求演員(主要角色,太多可能寫不完XD)

就在預先製作開始後,下一部就是尋求演員,盧卡斯花了將近六、七個月,面試了上千個演員,來選出電影中三位重要的主角。這三位主角分別是-路克.天行者(LukeSkywalker)、韓蘇洛(Han Solo)、和莉亞公主(Princess Leia),分別由馬克翰彌爾(MarkHamill)、哈里遜福特(HarrisonFord)、嘉莉費雪(CarrieFisher)飾演,另外戲中的一位絕地大師歐比王肯諾比(ObiWanKenobi),盧卡斯認為由經驗豐富的演員亞歷堅尼斯(AlecGuinness)擔任,而機器人C3PO由安東尼丹尼爾(Anthony Daniels)飾演(他可能是唯一從一至六部曲都有參與的演員吧)。就在其他演員也都找完的情況下,終於開始進行拍攝了。
電影拍攝狀況

當時拍攝的問題在於大量的工作行程和是否能夠在預定完成的壓力。只可惜運氣不好,第一天拍片時在撒哈拉沙漠下起五十年來最大的雨,佈景吹塌,毫無進度可言,而在突尼西亞拍攝時,高溫的天氣使得所有人更加疲憊,更不幸的是,當時R2和C3PO(電影中機器人的角色)的戲服和道具及電子機器的損壞,使得拍片進度一延再延,要維持進度是不太可能了。即使後來在世界最大片場之一-艾斯翠片場(Elstree Studios)也不見得沒問題,而盧卡斯也開始洩氣了,像是戲服、怖景的事,都沒有達到他的要求,由於預算他只能妥協。結果,拍片進度延後二個禮拜,成本不斷提高。使得福斯公司的董事們開始驚慌,甚至轉告盧卡斯立即停止電影的拍攝,這讓盧卡斯壓力更大。到了拍攝後期,製片廠為了儘快拍完,不惜成本,又加派了一組人馬,後期的拍攝極快,這個部份也終於告一段落了。
電影的延期

本來星際大戰是在1976年的聖誕節上映。由於失前進度的問題和拍攝的難度一再延期,不到半年的期間,又有上百個鏡頭和最後的整修工作,根本無法如期完成,於是只好延至1977年的夏天,有人懷疑根本上不了戲院。事實上,多半的人都認為星戰只是小孩片,畢竟奇怪的外星人、會說人話的禮賓機器人亦或只發出嗶嗶聲的圓頂機器人、或是一位長者和青年的組合,確實是感到怪異。甚至是工作人員也不看好這部片子。



電影後期的整修工作

剪接:盧卡斯知道剪接部份必須重新開始,於是請了保羅希屈(Paul Hirsch)和周理察(Richard Chew)進行剪接工作,他們剪接的方式讓電影更加流暢,且善用每一格畫面,讓星際大戰增加了許多活力和速度。

ILM的剪接:ILM的情況更糟,由於電影所需的特效太過先進,花了一半的經費只拍了四個鏡頭,但都沒有讓盧卡斯滿意,當時也沒有特效,加上限期交片,製片廠不斷對ILM施壓,不過後來ILM在不斷研究和拍攝下,最後還是突破拍攝的困難,達成電影的目標了。

音效:盧卡斯在寫星際大戰的故事時,音效師班伯特(Ben Burtt)早已待命,花了一年的時間為電影的聲音音效創出,而盧卡斯自創一種有機原聲帶(Orgahic sound track),可以將不同的聲音結合在一起,以其應用在特殊的角色,例如秋巴卡的叫聲(老虎和獅子等不同動物的結合體),以及R2的嗶嗶聲,而光劍的聲音(指開啟時發出的嗡嗡聲)是運用老式放映機剛待機的嗡嗡聲,一個聽似雜音的聲音成了科幻武器該有的真實。而黑武士(Darth Vader)的呼吸聲是將麥克風裝進水肺調整器內發出的,但是說話的聲音礙於演員說話的腔調,只好請聲音低沉,受過專業訓練的詹姆斯厄瓊斯(James Earl Jones)取代,讓其角色更能深植人心。

音樂:終於剪接、音效、視效都已齊全,至今電影只差一個要素-配樂,配樂則是採取交響樂,這違反了當時流行迪斯可的概念,也是一個挑戰,盧卡斯請了約翰威廉斯(John Williams),在1977年3月和著名的倫敦交響樂團合作演奏原聲帶及配樂,讓電影在視聽上增添了許多色彩。

放映前夕
當時福斯公司為了不和夏季強檔「追追追」(Smokey and the Bandit)對上,於是決定在星期三陣亡將士紀念日前首映,可是不到四十家戲院放映,後來公司規定如果戲院要放映「午夜情挑」(The other Side of Might)(小說改編的電影),就得放映星際大戰。預計在三十七家戲院上映,在首映前夕,福斯公司、盧卡斯和工作人員及演員都作了最壞的打算。
 


第一部「星際大戰」上映/奧斯卡的榮耀

1977年5月22日,這是星際大戰第一次在戲院中問世(在中國戲院首映)。也是決定將來是否有續集的可能。在戲院中,當福斯公司和盧卡斯影業的標誌出現後(福斯標誌的開場音樂也是從星戰開始的)。畫面的開頭效果,即滾動字幕,立即震驚當時的觀眾們,隨即而來的是白色的星際驅逐鑑從底部不斷的從畫面上延伸下,帶來視覺上的真實感。隨後,電影中的科幻劇情,和反抗軍和帝國在死星(Death Star)上引發的雅汶戰役……,甚至是歐比王和黑武士的光劍對決,配合著交響樂在電影上帶來的魄力等,這都讓當時的觀眾們對於未來有無限的想像力。
當然,電影的票房也出乎意料,第一天的票房陸續上漲,打敗了其他三十六家戲院的票房。大眾們對於電影的熱潮都讓盧卡斯和演員、工作人員及福斯公司嚇到了。
創意和努力的代價,在1978年的奧斯卡獎就已驗證,星際大戰得到了十項提名,共七項提名,包括了視效、配樂、音效和整體的美術設計..等,這不但只是對星戰的肯定和認真,也讓星戰在科幻史詩上留下深刻的印象,開創了好萊塢的新視野。



反抗軍和帝國間的戰爭尚未結束

第一部星際大戰的成功,讓盧卡斯有拍續集的機會,當福斯公司找他拍續集時,這是所有電影制作人夢寐以求的事,不過盧卡斯礙於自己的公司要經營,只好找爾文柯舒納(Irvin Kershner)接下導演的身份。這部續集為帝國大反擊(THE EMPIRE STRIKES BACK) ,而且完全由盧卡斯自行出資,在好萊塢,電影的續集通常會慘遭滑鐵盧,當然星際大戰除外。「帝國大反擊」在1980年的5月21日上映,票房再度創造高峰,隨後又過了三年,1983年的5月25日的「絕地大反攻」(RETURN OF THE JEDI)(由理查馬奎德(Richard Marguand)所導)一集比一集更加精彩,路克和黑武士父子間的對決,以及反抗軍聯合對抗第二死星,和帝國間最後的殊死戰….等,都讓全世界的影迷和觀眾大呼過癮。這六年下來,ILM已經是一個羽翼已豐的公司,而盧卡斯也儼然成為世界最成功的獨立製片人。

「星際大戰」所帶來的電影科技



從星戰系列的商品上所賺的錢讓盧卡斯實現夢想,同時也在特效和音效方面的技術大為創新。在1984年盧卡斯影業徹底改革,創造了剪接機器人(Edit Droid)和音效機器人(Sound Droid) ,這是世上第一個以非線性的數位音效和影像剪輯系統,可以讓電影製作人能找到影像段落和適合的音效,之後,1985年盧卡斯影業的電腦部門發明皮克斯電腦(Pixar computer) ,這個部門後來賣出,也就是大家知曉的皮克斯動畫工作室(玩具總動員(Toy’s Story)的創始者) ,而盧卡斯引進的新技術數位攝影機,也歸功於「星際大戰」。
除此之外,ILM也帶給現代電影人有更多創作的機會。其特效在侏羅紀公園中更家震憾,也讓珍珠港的戰爭場面更加壯闊,還有像神鬼傳奇、魔鬼終結者2,甚至是耳熟能詳的鐵達尼號,以及魔戒三部曲、明天過後,不可能的任務三、神鬼奇航系列、明天過後……也不例外。由此可見,星際大戰帶動了電影科技製作的新潮流,也讓許多電影製作人對於自己的作品有了更多的夢想和無限創造力。

星戰傳奇尚未結束…

在1999年,星際大戰的首部曲--威脅潛伏(THE PHANTOM MENACE)上映。故事內容主要是敘述後傳三部曲(也就是1977年星際大戰的三部曲)之前的故事,而故事的主角就是預言能讓原力平衡的安納金-天行者(Anakin Skywalker) 。而銀河系還是以共和國為基礎,是帝國尚未統治的盛世。

當然,之後2002年的二部曲複製人全面進攻(Episode 2ATTACD OF THE CLONES)也毫無遜色。二部曲可以說是安納金和艾米達拉(即是首部曲那卜星女王,二部曲為共和國參議員)的愛情故事。而複製人浩大的戰爭場面更為精彩,跟後傳比起來,前傳的星際大戰是截然不同的風格和特色。不論戰爭場面故事劇情,甚至是狀闊的交響樂,都讓觀眾再次體驗銀河系的傳奇,不論是老影迷,或是新生代的影迷來說,前傳的星際大戰可說是接開後傳三部曲承上啟下的關鍵,當然這也讓盧卡斯得以繼續發展電影科技的技術,星戰傳奇將得以延續下去……


星戰第三部曲----劃下完美的驚嘆號

2005年5月20日,星戰第三部曲-西斯大帝的復仇(Episode 3 REVENGE OF THE SITH)上映。經歷了28年星戰的最後一部曲終於上映,全世界的觀眾和影迷最想知道的問題。那就是安納金是為何變成邪惡的化身—黑武士(Darth Vader) ,以及邪惡的大反派西斯大帝(SITH)的真實身份,都將在最後一部星戰傳奇揭開。而三部曲使用超過「魔戒三部曲」的220組特效鏡頭來打造黑武士的傳奇,將近三十分鐘的光劍對決,甚至是歐比王和安納金最終對決的火山星球—穆斯塔法(Mustafar) ,火山爆發的壯觀場面..等,皆令人驚嘆不已。安納金這個英雄沉倫的故事,盧卡斯成功的銜接經典後傳三部曲,也再次為電影的聲光效果開創新紀元,也打破續集慘敗的魔咒,在2005年美國的年終票房出爐,由星戰第三部曲奪冠,創下了三億八千萬美金的票房,盧卡斯對星戰的堅持,讓星戰在世界各地成了電影史上不朽的傳奇。



結論

在1977年至1983年,星戰的經典三部曲轟動影壇,如今1999年至2005年,星戰的前傳三部曲更為震憾。事實上,對於普遍的大眾來說,星際大戰都認為只有前傳三部曲而已,然而後傳三部曲渾然不知。當然,在老一輩或是先看過後傳三部曲的影迷來說,後傳所帶來的感動甚於前傳,但是星際大戰這部電影是包括一至六部曲,觀眾應該要把它依序看完再作結論,可是現代電影科技日新月異,許多不同電影類型不斷出現,而且特效所給的震憾和感觸早已抓住觀眾們的心,相對於科幻類型的星際大戰來說,大部分的人都認為科幻不切實際,過於誇張而不去欣賞體驗,這樣其實是很可惜的,每一部電影都有它的價值,星戰的傳奇故事是絕對值得體驗的。

最後,如果沒有盧卡斯對於電影的自由創作以及對星戰堅持,星際大戰這部科幻傳奇是沒有辦法問世的。同時,就某種方面來說,星際大戰也支撐了日益下滑的好萊塢電影業,也讓許多電影製作人受益良多,縱使星際大戰已不盛行,但在那些電影人、觀眾、影迷來說,星戰所給予的感動是無法抹滅的。




參考資料:<星際大戰經典三部曲DVD>
<星際大戰最新消息-【Star Wars Official Site News】>
<奇摩電影新聞>

 

[BACK]